来源|瞭望智库
文|石宏《舰载武器》执行主编
不久前,日本接连公布了一系列有关新型导弹武器的消息,主要包括:发布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原型弹的照片;首次公开“岛屿防卫用高速滑翔弹”技术测试视频;向美国采购“战斧”、AGM-158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联合打击导弹(JSM)。
很多媒体将日本的这些新导弹称为“航母杀手”,未来会对潜在对手的航母构成很大威胁。那么,这些导弹真的是“航母杀手”吗?本篇就来盘点一下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知名“航母杀手”,并澄清一些传播很广的认识误区。
1
初代“航母杀手”
“航母杀手”广义上是指用于反航母的一切武器和作战平台。但这样的泛指别说普通人听了一头雾水,就连专家都不知道该如何科普,因为涉及的武器和作战平台实在太多了。于是又有了狭义的“航母杀手”,特指射程较远、威力较大的中远程反舰导弹。这样一来,普通人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说到这儿,有必要提一下“航母杀手”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航母杀手”这个词的发明者是中国台湾地区媒体,但具体是台湾地区的哪一家媒体第一个提出,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不过,“航母杀手”这个词频繁见于台媒的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并且迅速在整个华语圈流传开来。
台媒最初是用“航母杀手”来形容解放军在上世纪90年代从俄罗斯引进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但很快发现普通民众压根理解不了现代级驱逐舰怎么就是“航母杀手”,于是台媒又进一步解释,现代级驱逐舰携带的3M80“白蛉”超声速反舰导弹(北约称SS-N-22“日炙”)是“航母杀手”。这种反舰导弹全长9.385米,弹径1.3米,翼展2.1米,发射重量3950千克,半穿甲战斗部重320千克,最大射程120千米,最小射程1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达2800千米/小时,最大机动过载10-15G,巡航高度7-20米。后来改进的3M80EBR更是将最大射程增加到了240千米。
就威力而言,只要被1到2枚“白蛉”反舰导弹命中,就能让一艘6000吨级的驱逐舰或护卫舰丧失战斗能力,3到4枚命中可使1艘万吨级巡洋舰完全瘫痪。航母在吨位上要比护卫舰、驱逐舰和巡洋舰大得多,但如果被“白蛉”反舰导弹击中舰岛或甲板,也会严重影响舰载机的起降,整艘航母的作战能力将会显著下降。如果“白蛉”导弹击中航母的燃料舱或弹药舱,并引起殉爆的话,还真有可能击沉航母。
在突防能力上,“白蛉”导弹的速度是亚声速反舰导弹的3倍,能够大大压缩舰载“宙斯盾”防空系统的反应时间。
正因为“白蛉”导弹具备射程远、速度快、威力大等特点,很多人对这种导弹产生了非常大的期望。而媒体是很懂流量密码的,于是将这种导弹称为“航母杀手”,很吸引眼球。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的最初几年,“白蛉”超声速反舰导弹作为“航母杀手”的知名度非常高。
2
族群庞大的“航母杀手”
而在“白蛉”导弹之后,但凡出现一种新的具备反舰作战能力的导弹,往往都会被媒体冠以“航母杀手”的称号。例如国产的DF21D反舰弹道导弹、DF26多用途导弹、YJ18亚超结合型远程反舰导弹、YJ12高超声速反舰导弹,俄罗斯研制的P800“缟玛瑙”超声速反舰导弹、3M22“锆石”高超声速导弹,俄印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超声速反舰导弹,挪威研制的NSM远程反舰导弹,美国研制的AGM-158C远程反舰导弹(LRASM)、反舰型“战斧”、联合打击导弹(JSM),日本研制的12式、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等等,都是媒体以及很多军事爱好者口中知名的“航母杀手”。
这些世界上的新一代反舰导弹在整体技战术性能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例如在最大射程方面,普遍超过300千米,甚至1000千米以上的也比比皆是。让反舰导弹打得更远,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保护发射平台的安全。因为航母编队,不管被称为航母战斗群还是打击群,防空范围是很大的,例如舰载战斗机能在距离航母500-600千米处执行外层防空任务,利用空空导弹对携带反舰导弹的战斗机、轰炸机实施拦截。如果反舰导弹的射程不够远,执行反航母任务的战斗机、轰炸机势必会遭到较大损失。同样道理,水面舰艇、潜艇、岸舰导弹发射装置如果发射的反舰导弹射程不够大,就会遭到舰载战斗机投射的空射巡航导弹、空地导弹或精确制导炸弹的打击,也会遭到较大损失。
而显著提升反舰导弹的射程,无论哪种作战平台,都能够在航母舰载战斗机的拦截或打击范围之外发起攻击,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超视距攻击”。这样一来,发射反舰导弹的作战平台的安全性就有了很大保证。
此外,对于濒海国家来说,反舰导弹的射程越大,就能让对手的航母编队距离自己的海岸线越远;对本土的安全威胁,尤其是本土纵深地区的安全威胁将大幅减轻。
世界上新一代反舰导弹为了进一步提高突防能力,普遍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提高自主飞行、自主判断目标性质、寻找目标薄弱点等诸多能力。由于新一代反舰导弹的速度不同,所以各自还针对自身速度特性采取了不同的突防技术手段。例如新一代亚声速和超声速反舰导弹采用隐身外形设计、进一步降低掠海飞行高度、设置更多的航路转弯点等;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反舰导弹则奉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原则,利用5马赫以上的高速度来实施突防,像俄罗斯研制的“锆石”高超声速导弹最大速度可达9马赫,而且具备复杂的飞行弹道,突防能力十分强大,目前世界上的舰载防空系统很难对其实施有效拦截。
俄罗斯国防部2022年5月28日宣布,俄海军“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护卫舰在巴伦支海水域成功试射“锆石”高超声速巡航导弹(视频截图)。
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让新一代反舰导弹在战术运用上也发生着改变。之前世界上推崇的反航母战术是冷战时期苏联提出的“饱和攻击”,就是一次发射大量反舰导弹,然后进行精心控制,使这些反舰导弹能够在几乎同一时间、从不同方向飞到敌军航母编队面前,发起攻击。由于同时飞抵的反舰导弹数量超过航母编队防空系统能同时拦截的数量,达到了“饱和”状态,自然也就能实现较好的突防效果。但是“饱和攻击”战术的难度太高了,所以人们就在寻找难度较小的突防战术。反舰弹道导弹、高超声速反舰导弹的出现,就使得攻击方不用采取“饱和攻击”的战术,一次发射数枚或者十数枚就能达到之前“饱和攻击”的效果。
3
发现航母到底有多难?
反舰导弹的确对航母能够形成较大威胁,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反舰导弹打航母需要很多条件,否则只要拥有反舰导弹,敌方的航母就没用了,那谁还花大力气发展航母。实际上,反舰导弹打击航母的条件相当苛刻,放眼世界就没有几个国家和地区能达到。
首先要解决发现航母的问题。如果发现不了航母,再好的反舰导弹都没用。人们在纸媒、网媒上看到的航母都很显眼,航母编队就更加显眼了。这就给很多人带来一种错觉,航母及其编队在海上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其实,人们通过照片、视频看到的航母,都是在极近距离拍摄的。尤其是在和平时期,一方可以派舰机大摇大摆地在公海对另一方的航母编队进行跟踪监视,但在战时,这种情况还会出现吗?显然不会。
身形巨大的航母对于浩瀚的海洋来说,连一颗砂砾都算不上。航母及其编队在海洋上不断机动,要想掌握其行踪,尤其是实时掌握难度非常之大。
举例来说,冷战时期美国海军举行的“北太平洋82”演习中,美国海军出动了“企业”号和“中途岛”号两个航母战斗群,从日本海经宗谷海峡到靠近堪察加半岛的北太平洋海域进行代号“镜像打击”的演习。按理说,美国海军两个航母战斗群很庞大,又是在苏联眼皮子底下航渡和演习,苏军应该迅速发现才对。但实际情况是,两个航母战斗群从航渡到演习的前四天一直没有被苏军发现。直到第5天,苏军才发现了“企业”号航母,而“中途岛”号航母编队直到演习结束都未被苏军发现。最后还是美国海军将两艘航母聚在一起,主动暴露给苏军,苏军这才发现自己的身边竟然有两个美军航母编队。
要知道,当时的苏军已经建立了针对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陆地、海洋、空中、太空四位一体的立体监测系统。其中苏军陆地监测系统主要由部署在其沿海地区的雷达站、无线电测向站、侦听站等众多的探测系统组成;海洋监测系统主要由苏联海军的水面舰艇、潜艇和民用船舶组成;空中监测系统由苏联海军航空兵负责,用于跟踪美航母的主力空中平台是图-95RT侦察机或图-142巡逻机。这两型飞机中,又以图-95RT作为搜索、跟踪美军航母的骨干,因为它装有先进的远程水面搜索雷达、远程反舰导弹制导雷达以及电子信号情报侦察系统。如果开战,图-95RT马上担负起对美航母编队的搜索任务,发现目标后可以立即进行定位,并制导各种平台发射的各型反舰导弹发动饱和攻击;太空监视网络主要包括雷达与光学侦察卫星。此外,苏联还花费巨额人力物力搞出了专门搜索、跟踪美军航母的“海洋”侦察卫星。
就是在如此严密的立体监测系统面前,美海军的两个航母战斗群在苏军眼皮子底下活动了4天才被发现了其中一个,可见对航母的发现难度有多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但很快就无力维持针对美国海军航母的立体监测系统。于是,这套曾经耗费天文数字打造的反航母侦察监视系统变得支离破碎,使得俄军对美海军航母的搜索、跟踪和定位能力显著降低。
世界上能有几个国家具备建立庞大的对航母进行搜索、跟踪和定位的侦察监视体系?恐怕屈指可数。因此,仅从侦察监视角度来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具备反航母的实际能力。
4
谁才是真正的“航母杀手”?
其实,无论哪一种反舰导弹都无法独自撑起“航母杀手”的名号。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为什么要用“饱和攻击”战术对付美国海军航母,就是因为苏联海军发现少量的反舰导弹难以突破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防御。
而且,苏联海军的“饱和攻击”对反舰导弹有着特定要求,那就是亚声速反舰导弹靠边站,必须是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因为亚声速反舰导弹速度太慢,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有足够的时间实施拦截,而超声速反舰导弹则能够大幅压缩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拦截时间,突防成功的概率更大。远程则要求反舰导弹的最大射程在500千米以上,这样才能确保发射平台的安全。
所以,冷战时期的苏联海军装备了型号众多的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图-22M3轰炸机携带的Kh-22,苏联海军基洛夫级巡洋舰、9494A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的P700“花岗岩”(北约称SS-N-19“舰毁”),光荣级巡洋舰装备的P500“玄武岩”(北约称SS-N-12“沙箱”)。冷战之后,俄罗斯依然是这种反舰导弹发展思路,研制了P800“缟玛瑙”(北约称SS-N-26“红宝石”)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即便是亚超结合型的“口径”反舰导弹在攻击末端也是超声速。
西方海军的反舰导弹一直是亚声速反舰导弹,这是因为西方海军没有打击航母的需求,对手的海军实力都比较差,所以亚声速反舰导弹打一打普通的水面舰艇完全够用。同时,由于西方海军没有什么反航母压力,所以西方冷战时期发展的反舰导弹最大射程全都不超过200千米。现在,西方海军也开始发展远程反舰导弹了,像美国的AGM-158C反舰导弹最大射程就被普遍认为超过了900千米。尽管西方海军还没有研制超声速反舰导弹,但单纯的亚声速已经不够了,还得加上隐身和更加多变的飞行弹道。
再回到“饱和攻击”,要清楚的一点是这种战术不是简单地打出很多枚单一型号的反舰导弹,而是打出很多枚不同型号的反舰导弹。因为单一型号的反舰导弹无论数量多少,技战术性能是一样的,对方拦截起来压力就没那么大。但如果是很多不同型号的反舰导弹打过去,对方的拦截难度就会大增,而且这种难度增加不是倍数级,而是几何级的。
那么,“饱和攻击”到底需要多少枚反舰导弹同时飞到敌方航母编队跟前呢?没有固定的数量标准,因为航母编队的拦截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冷战中期,航母编队的护航舰艇装备的舰空导弹发射装置都是单臂或双臂发射装置,一艘舰顶多装2部,这样能够对付的空中目标为2-4个。一个典型的航母战斗群有6艘左右护航舰艇,最多同时对付的空中目标是12-24个。如果攻击方同时有24枚以上反舰导弹飞到航母战斗群跟前,就超过了航母战斗群理论拦截能力。
但在冷战后期,美国海军搞出“宙斯盾”系统和MK41垂直发射装置。理论上“宙斯盾”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数百个空中和海上目标,MK41垂直发射装置的导弹发射速率可达每秒1枚,而1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有122个发射单元,伯克级驱逐舰有90或96个发射单元。这样一来,航母护航舰艇的对空拦截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即便受制于舰载火控雷达的通道数量(SPG-62照射雷达在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有4部,在伯克级驱逐舰上有3部。每部SPG-62采用分时照射方式,能够同时引导舰空导弹对付4个空中目标),但1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也能够同时拦截16个空中目标,1艘伯克级驱逐舰可同时拦截12个空中目标。一个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通常有2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4-5艘伯克级驱逐舰,理论上能够同时拦截的反舰导弹数量高达80-92枚。这样一来,要达到“饱和攻击”效果,同时到达航母战斗群跟前的反舰导弹总数要超过92枚。
这还只是计算护航舰艇的拦截能力,如果再加上航母舰载机的远程拦截能力,航母编队中各舰的近程防空导弹、近防武器系统、电子战系统等等的拦截能力,一个有6-7艘“宙斯盾”舰提供护卫的航母战斗群理论上可同时拦截至少150枚反舰导弹。
对于攻击方来说,想让100多枚来自不同发射平台的不同型号的反舰导弹几乎在同一时间到达敌军航母战斗群跟前,这个难度是天文级别的。
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反舰导弹的确大幅增加了航母编队的拦截难度,然而相比于传统亚声速、超声速反舰导弹,它们只是在同时到达航母编队的数量上有明显减少,但仍然需要比较可观的数量。而具备有效使用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反舰导弹进行反航母作战的国家和地区,放眼世界依然是一个手数起来都绰绰有余。
讲到这儿,大家也就明白“航母杀手”就是一种吸引读者眼球的噱头,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能够轻松突防打击航母编队的“神器”。真正的反航母作战是异常复杂的,需要多军兵种联手、陆海空天电五维齐上,才可能取得效果。也只有技战术性能过硬的反航母体系才是真正的“航母杀手”。